图为:王慧玲(右)和同事在包装厂内对出口鲜草莓开展查验 于子航/摄
辽宁丹东东港市是我国******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十四五”期间,日益完善的物流运输和海关监管服务体系为东港草莓出口注入了强劲的“保鲜剂”,鲜草莓出口量由2020年的17吨跃升至2024年的329吨,增长18倍,先后开辟10余个国家和地区市场。
“今年我们新增了几处冷棚草莓,加装好水源热泵装置后,明年夏季就不用怕高温影响草莓生长了,出口计划也可以相应提前1到2个月。”丹东圣野草莓合作社理事长马廷东介绍说。
在以往,丹东地区草莓的产季大多从每年12月延续至次年6月,现如今,当地果农采用冷冻苗技术成功将草莓产季提前至10月,有效缩短了本地草莓采摘销售的空白期。这项技术瓶颈上的突破,只是近年来丹东地区草莓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5年,东港草莓的品牌价值已达418.55亿元,现有草莓专业合作社500余家、家庭农场100余户,有10万余名农民从事草莓生产作业,对推动当地农民增收、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
为助力草莓开拓海外市场,关员们在了解企业出口意向的国家和地区后,逐项查阅对应的国外农药残留、致病菌、污染物限量等关键准入指标,整理成清单后及时向企业宣介。她们将每一张清单对应一个出口国,定期查阅并对清单进行更新完善。慢慢地,清单逐渐增多并装档成册,成为当地草莓出口的“法宝秘籍”。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东港草莓逐渐在国际市场崭露头角。2021年,大东港海关共监管出口鲜草莓109.84吨、货值1429.93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2.2%和457.26%。
2025年,大东港海关持续深入推动贸易便利化,探索出了一套更优、更便捷的生鲜农产品出口监管模式——“采摘即申报—包装即查验—放行即出证”的顺势监管改革。
“这不仅仅是流程的再造,更是理念的创新。”王慧玲介绍,“我们将监管环节‘嵌入式’地融入到企业的生产、包装流程中。”在工人们忙着分拣、套网、装箱时,海关就同步开展查验,检查果实外观、病虫害情况,检查包装、标签是否与申报内容一致,检查是否符合输入国家或地区检疫要求等等,这种“无缝衔接”让整个作业时长再压缩30%。(于子航/文)













